首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快速链接
课题组首页
动态信息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组内成员
仪器设备
招生招聘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纳米材料与相关器件研究部

 
研究员
 

秦华

(研究员,课题组组长)

1994年获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学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德联合培养实验物理学博士计划,于2001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2002-2007年底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和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麦迪逊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做博士后,2006年9月起任助理科学家。2007年底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研方向为射频、微波和远红外波段的微纳电子、机械器件与系统,及其在微弱信号检测、灵敏探测器和成像方面的应用。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新型室温太赫兹波光源和探测器。

在单个、耦合双量子点中的电荷输运,特别是微波光子协助下的单电子输运的实验研究方面有独到的研究结果。1998年实现了国内首个室温下的硅量子点浮置栅MOS型单电子存储器件,2000年首次发现了AlGaAs/GaAs双量子点人造分子中由微波光子和声子协同产生的共价分子键的相干叠加。2003年实现了射频点接触式灵敏电荷计,2006年首次报导了这一可用于快速读取电荷、自旋量子态的新型电荷计的实验结果。2005年来重点研究用于检测生物大分子离子的新型质量、能量探测器,真空电子场发射、纳米电子和微纳机械器件的无缝集成。在PRB、APL和Nanotechnology等杂志上已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三项。

联系电话:0512-6287 2567(兼传真)     E-mail:[email protected]




楼柿涛

(副研究员)

1997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 获应用物理(原子核物理)学士学位,2000年在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获得硕士学位。 2007年在美国罗格斯(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大学物理与天文系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铁电材料和半导体的超快性质,而且还从事于原子力显微镜,飞秒抽运探测仪器等系统的研究。 毕业后在美国的一家扫描探针显微镜公司工作。于2009年到苏州纳米所工作,主要的研究兴趣在于纳米材料结构构及其性质,超快时序反应,以及相关科学仪器的研制和开发。

电话:0512-62872718    电邮:[email protected]




张晓渝

(副研究员)

2001年获得苏州大学物理系电子材料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在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进行磁性氧化物磁性相变、磁输运性质和磁热效应的实验研究;2007-200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Research Fellow,系统进行了基于铁电薄膜可变电容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以及基于铁电薄膜可变电容器微波器件(阻抗匹配器,相移器等)的制备和性能调制研究;2009-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实验室Research Scientist,从事应用于微波电子器件磁性薄膜的制备和调控研究。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等SCI和EI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10年4月到纳米所工作,现任副研究员,科研方向为铁电、铁磁等材料在太赫兹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太赫兹-材料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新型太赫兹调制器和滤波器件。

电话:0512-62872718     电邮:[email protected]



研究实习员
 

张志鹏

2005年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取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研究生,材料学专业,2008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导师王浩教授的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载流子调控ZnO基稀磁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研究”科研项目,主要从事高质量ZnO薄膜和高度取向的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并分析ZnO薄膜和ZnO纳米棒阵列的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工作。至今已在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和功能材料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2008年7月应聘为我所研究实习员,在纳米器件与相关材料部里进行“新型室温太赫兹光源和探测器”的研究工作。

电话:0512-62872718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李欣幸

200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实验室攻读硕士学位。参与研制用于测量南极大气太赫兹频段透过率的Dome A宽带傅立叶分光频谱仪(FTS)系统,期间多次赴美Harvard-Smithsonia天文台交流合作。2010年加入苏州纳米所,主要从事太赫兹系统集成、太赫兹成像、通信等方向的研究。

电话:0512-62872718     电邮:[email protected]

 

博士后
 

刘宏欣

200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同年进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2008年获得光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陈星旦院士光谱团队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以及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研究开发工作,其中主要包括近水质总磷总氮在线检测仪器开发、烟气中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的在线监测仪器研制及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啤酒的主要品质参数等。现在微型室温太赫兹光源和探测器课题组进行太赫兹光源的光学测试平台和太赫兹光电联合测试系统的搭建。

联系电话:0512-62872718    E-mail:[email protected]

 

博士研究生
 

谭仁兵

重庆人,2004年和2007年分别在云南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为计算凝聚态物理。之后在昆明学院物理系任教师两年,承担该系多门物理学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负责策划了材料制备和测试分析两个凝聚态物理专业实验室。2009年考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二维电子气中量子输运和等离子体波激发 与调控的理论计算研究。

联系电话:0512-62872718    E-mail:[email protected]




孙建东

2002.09—2006.07 中南民族大学数学专业学习 获得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学士

2007.09—2008.07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中关村教学园区学习一年基础课程 主修高等量子力学、高等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等课程

2008.08—至今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 主要研究太赫兹探测器件的设计和制备,以及太赫兹成像、太赫兹通信等应用。

联系电话:0512-62872617    E-mail:[email protected]




周宇

本科毕业于中国计量学院,获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理学学士学位。

200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攻读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 ,2009年转入中科院纳米所攻读博士。

目前主要从事室温下基于氮化镓的太赫兹波辐射源的理论以及设计方面的研究。

联系电话:0512-62872617    E-mail:[email protected]




黄永丹

08级硕转博生,研究基于GaN/AlGaN异质结中低维等离子体波(2D plasmon)的新型太赫兹波光源

联系电话:0512-62872617    E-mail:[email protected]

 

硕士研究生
 

吕利

2009年获得青岛大学学士学位;

09级硕士 凝聚态物理专业

联系电话:0512-62872617    E-mail:[email protected]




郑中信

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方向为真空电子方向。

真空电子学是电子学的分支,是研究运动中的带电粒子在真空或者气体中与场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技术,目前,真空电子学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

联系电话:0512-62872617    E-mail:[email protected]




刘代贵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9级硕士

2005-2009于江南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基于ARM控制器的高精度微小位移测量和驱动的微动平台

联系电话:0512-62872617    E-mail:[email protected]

返回】【GO TOP
电话:0512-62872640    传真:0512-62603079    邮编:215123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若水路398号    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技术支持: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本站访问量计数: